Emoji

Emoji 是表情符号,常见于各种类型,包含面部表情、物体、地点、天气和动物等。其魅力在于,用最简单的图形表现复杂的思想情感或情绪。通过使用emoji这一非语言线索,不但可以增进对于语义的深入了解,对某一图形拥有相同或相近想法的用户可以聚集和沟通,从而找到心理上的文化归属感。

在社交媒体或即时通讯软件中,文字传递的内容信息不会像面对面交流那样丰富与直接,emoji 的出现恰好弥补了这一问题,它起到了近似于手势、肢体语言和语气的作用。试想你给朋友发送一条短消息:“我跌了一跤,头撞在碗柜上了。”你的朋友此时不知道该要同情你还是调侃你。如果在这句话的结尾加个“哭泣😭”的表情,就相当于提供了一条非语言线索“我很疼”。如果在结尾加了个“喜极而泣😂”的表情,就带有自嘲的意味。

据统计,全球约有90%的在线用户频繁使用 emoji,每天有60亿个 emoji 表情符号被传送。

由来

Emoji 来自日语词汇“絵文字”(假名为“えもじ”,读音即 emoji ),绘指图画,文字指字符最早由栗田穰崇(Shigetaka Kurita)创作,灵感来源于“日本漫画中有许多不同的符号。漫画家会画出一些表情,表现一个人满头大汗或是迸发出一个想法时头上出现一个灯泡。”

发展与应用

Emoji起源于1997年日本手机,在被添加到多个终端操作系统之后,这些曾经主要由青少年使用的表情符号,在2010年开始在全世界范围内愈发流行并成逐渐为主流。

2014年8月,牛津词典在线版(Oxford Dictionary Online)把“Emoji”添加到新词汇中,使之已经变成一个正式词汇。2015年,牛津词典甚至将😂(“喜极而泣”)选为年度词汇。

Emoji现在已被大多数现代计算机系统所兼容的Unicode编码采纳,普遍应用于各种手机短信和社交网络中。

中国视角下的emoji解读

就像在生活中向别人竖起大拇指,在不同文化中也有着不同的含义,表情符号的细微差别也与文化和语言有着很深的联系。

中国社交媒体的用户对于不同的 emoji 有着与海外社交媒体用户不一样的解读视角。以月活近13亿的微信平台为例,尽管 iOS 中的笑脸和微信中的笑脸看起来很相似,但随便问一个中国的90后或00后用户,他们会告诉你,收到微信的表情并不是善意的表达,甚至是一种近乎冒犯的行为。

乍一看,这个表情似乎是友好的,但这个表情符号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中国网民把这个表情的含糊性归因于眼睛——发自内心的笑容往往都是从眼睛开始,整个面部都有相应的弧度变化,而这个表情的嘴角疯狂上扬,但是眼睛却是向下的方向,透着一丝丝鄙夷。有点令人毛骨悚然的对吧?虽然老一辈人会用它来真诚地表达喜悦,但90后和00后很有可能会用它来表达无语、讽刺或在信息中添加一些消极的情绪。

Emoji插图

另一个容易引发误会的是这个“挥手告别”的表情符号,别以为这只是一个简单的代表告别表情,年轻一代的网民群体已将其扩展出了新的意义,大部分人发这个表情符号表示不想理会对方或心生厌恶,也有感觉无法交流和无奈的意思,因此发送这个表情符号前需要三思。

Emoji插图1

此外,微信还延伸出自己独有的表情符号,为年轻一代的网民用户所喜爱。最具代表性的有“捂脸”、“旺柴”、“裂开”等。

微信表情符号

对于品牌的启示

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的品牌营销宣传的文案和互动中,加入合适的emoji,有助于表达活泼、有趣、接地气的语气和语态,使品牌拟人化的形象更深入人心。同时,在与品牌调性协调的基础上,可以大幅拉近与用户、消费者之间的距离,营造良好的互动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