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握博客

B站: 从ACG“小破站”到车企的社媒主战场

哔哩哔哩,“B站”,一直都被用户爱称为“小破站”。

早期以ACG(动画、漫画、游戏)品类出圈并以长视频为主要内容形式的。和“爱优腾”(爱奇艺、优酷、腾讯)长视频平台相比,“B站”独特的圈层文化、弹幕文化以及浓厚的学习氛围,吸引了众多“Z世代”。

这群出生于1995年至2009年间的用户极具个性,在B站7000多个圈层中找寻归属感,从丰富而又深度的学习资源中收获新知。

“B站”用户粘性可观。对于想要俘获“Z世代”的品牌,”B站“无疑是适合的社媒平台之一。

科握认为在“B站”上营销,需要做个“懂你”的品牌。也就是说,品牌不仅需要懂得其目标人群的所思所想和行为习惯,还需要融入“B站”文化,像朋友一样与他们交流,来引发共鸣。

现如今,各类垂媒和社交App已经成为品牌方触达用户的主战场,其中“B站”作为大量年轻用户的聚集地,吸引着越来越多汽车厂商开展全新的营销尝试。然而与其他平台不同的是,作为内容社区,B站用户更包容、更爱互动,他们重视内容……

好的营销是在创造价值。品牌想要在任何社媒平台上获取成功,好的内容都是成功关键。

在合作层面,流量营销的逻辑在“B站”是行不通的,找到对的Up主可以让车企事半功倍;在内容上,车企需要注重与Up主的共创和与用户的互动,在保障内容质量的基础上做出更多形式上的创新。

2023年6月1号,在微信、微博、快手、抖音之后,科握推出了第五个官方社媒接口,“B站”。🎉

无论是管理多品牌的社媒账号,还是单个品牌的多账号,只需一个KAWO科握平台,企业品牌的市场负责人就可以将多账号跨平台集中管理、通过数据可视化全面提升运营效率洞察平台热门内容以及追踪竞品营销动态

另外,KAWO科握平台是不限制用户人数的,也许一个科握账号就可以满足整个团队的社媒管理需求。如有兴趣了解更多,欢迎随时联系KAWO科握团队

KAWO科握发布《2023银发经济下的社交媒体营销》

2023年5月25日,社交媒体管理平台KAWO科握发布《2023银发经济下的社交媒体营销》白皮书,基于KAWO科握平台对中国社交媒体生态的研究、以及对中国消费者群体的社媒行为观察,详细剖析了中国老年人群在主流社交媒体上的消费行为和习惯,为营销人员在不同社交媒体上制定策略、进一步抢占银发市场的先机提供实战性的建议。

社媒上的银发族:老年人的社交媒体潜力无限

在中国10.7亿的网民中,年龄在50岁以上的占30.8%。老年人紧跟数字时代脚步,在线活动愈加活跃,而社交媒体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在线时间。2022年,社交媒体平台上50岁以上的用户数量增长最快:抖音和快手的增长率超过20%,而小红书和哔哩哔哩的增长率皆超过60%。

在2022年的前8个月里,老年人的在线交易量同比增长了3倍。老年人群的社交媒体使用率和在线购买力的增长速度,无疑是所有消费群体中最快的。这促使了所有主流社媒平台对其功能与内容进行了适老化的调整。

衡量内容力,除了阅读量,这个指标也值得你关注

根据Invesp数据,同样一个产品,当有朋友推荐的时候,购买这个产品的可能性增加了90%。在同等曝光量的情况下,口碑营销带来的销量是付费媒体的5倍之多!

88%的消费者表示,在选择产品或服务时,最信任认识的朋友推荐,这也是种草经济兴起的原因。

百货业之父约翰·沃纳梅克(John Wanamaker)说:“我知道有一半广告费浪费了,但我不知道是哪一半。”其实,浪费的一半,很多都是不能生成口碑营销的那部分。根据KAWO科握后台大量的数据,综合曝光量与成交量,有近60%的内容最后的表现结果是没能达到生产内容时对其的预期的。

KAWO科握发布《2023中国社交媒体平台指南》

社交媒体管理平台KAWO科握发布《2023中国社交媒体平台指南》,基于KAWO科握平台洞察、以及对中国社交媒体生态和用户的深度研究,对中国社交媒发展情况、八大社交媒体平台做出详细分析,为营销人员提供了布局社交媒体的实操性指南。

中国社交媒体生态“变”与“不变”

截至2022年12月,我国网民数已突破10.67亿,互联网普及率达75.6%,其中社交媒体用户人数占全体网民的95.13%,“全民社交”正在催生社交媒体生态的快速变革。网民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26.7小时,使用手机上网比例达99.8%,移动屏时代迅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习惯,敏捷迭代的技术令社交媒体营销的玩法百出。

市场人对话 : 如何用社交媒体讲好品牌故事?

3月10日下午,KAWO科握联手KUMO KUMO总裁助理Scott以及喜市联合创始人Ethan共同就“如何用社交媒体讲好品牌故事”为题开展直播讨论。我们将直播内容整理为稿件,以便大家回顾与参考。
(点击文末链接,即可免费获取《2023中国社交媒体平台全方位概览》。)

Q1:今天我们讨论的主题是如何用社交媒体讲好品牌故事,在此之前,想有请各位嘉宾分享一下对于品牌这个概念的理解。

喜市-Ethan:我们在和很多中小企业沟通的时候,都会碰到这样的这样的疑问:我们品牌的概念是什么?应该为品牌建设投入多少资源?怎样评估投入后的效果?
大家做营销时或多或少会遇到这样的场景:当老板追究销售成果为何不尽如人意时,销售团队往往会反馈因为品牌没有做好;但当企业准备拨预算来投放品牌广告时,预算的归属又成了问题。

这里我抛一个观点:我们对于品牌的理解就是把品牌工具化。品牌是控制品类的工具,工具总是再实用不过的。我们这里说的品类不是货架上或天猫商城的品类,而是大家的心智品类。品牌为什么要去控制品类呢?因为消费者是先决策品类,而不是先决策品牌的。比如我们现在要喝下午茶,那么下午茶就是一个品类而不是品牌;决定大的品类后,我们思考喝咖啡还是奶茶,那这一层同样也是品类而不是品牌;当我们决定喝咖啡后,考虑要要喝瑞幸还是星巴克的时,我才会选到品牌。反过来看这个例子,瑞幸占领的是什么心智?是我附近的快速能喝到的咖啡;那星巴克占领的是什么心智?是我的第三空间。那么在今天这个场景下,我可能会选择瑞幸,因为它更适合今天的消费场景,这就是控制品类。